马蔚华、李一梅发声!ESG投资进入“深水区” 下一步如何创新?
2023年11月26日 15:18
来源: 券商中国
东方财富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提示: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您的

朋友圈

  2023年即将落下帷幕,方兴未艾的ESG投资在这一年里带来哪些创新?中国ESG投资有哪些进步和困难?近日,由华夏基金联合社会价值投资联盟(深圳)(下称“社投盟”)最新发布的《2023中国ESG投资发展创新白皮书》(下称《白皮书》),带来一线前沿解答。

  《白皮书》全文112页,一共分五章,全面梳理了全球EGS投资的前沿发展动态,以及中国ESG投资发展现状和路径探讨。整体而言,《白皮书》基于全球对比视角,全方位呈现了中国在ESG投资领域的创新实践,并系统归纳为9大洞见。

  《白皮书》由马蔚华和李一梅担任高级顾问。马蔚华为招商银行原行长,现任社会价值投资联盟主席、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影响力指导委员会委员、盟浪可持续数字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李一梅为华夏基金总经理。

  马蔚华和李一梅在《白皮书》前言部分的发声,为EGS投资领域相关创新和解决关键难题带来新思路。特别是“投资中纳入ESG考量是会带来‘超额回报’还是‘业绩妥协’?”“ESG投资天然必须‘禁投’部分行业吗?”等问题。

  他们直言,ESG投资实践在中国进入“深水区”,ESG投资与传统基本面投资应该更加相互渗透、整合,扎根于中国产业,建立起一套适用于本土市场的ESG基本面研究框架,将这套框架全面融入对产业、企业的分析中,从而找到中国投资在国际ESG投资体系中的位置。

  中国ESG投资发展需要四大创新

  马蔚华直言,ESG投资已“红遍大江南北”,中国内地市场过百家机构签署负责任投资原则(PRI),数百只ESG主题基金驱动千亿级资金投向可持续领域,1700 多家A股上市公司主动发布ESG信披报告……资金端负责任投资和资产端可持续转型相互促进,资本与实体之间的良性循环逐渐形成,一场席卷中国资本市场乃至整个社会的变革悄然而至。

  2023年是社投盟与华夏基金联合发布《中国ESG投资发展创新白皮书》的第三个年头。马蔚华表示,“创新”洞察是三年来双方始终保持的第一要素。中国ESG投资生态的蓬勃、长远发展,需要制度体系、企业管理、商业模式和技术工具四方面持续创新。

  具体看,制度体系创新方面,马蔚华表示包括可持续金融分类法、企业 ESG 信息披露要求、投资机构ESG产品规范、ESG评级业务监管等在内的ESG相关制度体系建设,为ESG 投资生态中的各类参与方提供行动指南和长效激励。他说到,深圳继2020年发布全国首部绿色金融领域法规《深圳经济特区绿色金融条例》后,于2023年10月印发了国内首个针对绿色投资评估出台的指引性文件《深圳市绿色投资评估指引》,填补了相关制度空白,推动金融机构将环境因素纳入投融资全流程。

  企业管理创新方面,马蔚华说到,近两年走访了许多国内上市公司,看到一个普遍趋势:许多企业已开始主动投入资源支持ESG工作,但存在的普遍挑战是如何在成本和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将ESG因素真正地融入到业务和管理之中。要实现破局,企业就必须勇于开展企业管理创新,优化治理架构、更新管理规章和营造新的文化。

  技术工具创新方面,马蔚华表示身处全球信息技术和数字科技的新一轮爆发期,市场围绕 ESG 相关技术工具的创新需求也在快速扩张。ESG 主题投融资活动涉及将大量企业披露和第三方采集非标数据,转化为可用于标的投资分析、属性判定的指标信息。将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与ESG领域的专业研究加以结合,是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路径。

  ESG需与企业基本面紧密结合

  与马蔚华提到的创新洞见稍有不同,李一梅所看到的ESG投资发展趋势,更多在于具体投资问题的方法论迭代上。

  李一梅直言,中国ESG投资已走过了理念普及、倡导的阶段,开始进入到如何实操、如何把国际主流的ESG 投资理念与中国国情、产业现状、各机构具体情况结合的“深水区”,新话题、新领域大量涌现,泛泛的介绍已经满足不了从业者的需求了。为此,2023年的《白皮书》新增了生物多样性、转型金融等专题研究,另外华夏基金自己还搭建了一个上市公司的气候数据库。这个数据库完善之后,能够计算出所有投资组合实时的碳排放是多少,不仅仅是碳排放总量,还有碳排放强度。

  针对2023年的ESG投资创新,李一梅提及,以IFRS为代表的国际大趋势,在推动着中国资产管理机构去反思,ESG如何走实走深。2023年,IFRS公布了两个全球瞩目的信息披露标准,其中的《气候相关的可持续披露标准》就是要求企业对气候变化可能给企业带来的实质性影响——不管是风险还是机遇——进行分析。“这样一种动态的、面向未来的情景分析,对很多信披还停留在静态、过去式的企业提出了相当大的挑战。”

  实际上,这里面涉及到ESG投资实践的一个关键争议。如李一梅所言,投资和ESG投资被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领域,甚至有时候相互矛盾。基本面投资被认为可以创造超额收益,而ESG投资可能会对收益产生不利影响。但李一梅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简单的二分法已经不再适用。

  “二分法忽略了一个基本逻辑,即大部分基金产品最终目的是为客户创造回报,只不过ESG视角更重视这一回报的可持续性、经风险调整后的收益。这也是为什么这些年国际上即使是采用传统策略的投资者,也不得不把ESG视角加入其研究框架中。不管投资者自己认不认同ESG理念,许多ESG风险对所投企业的财务影响都是客观的,是无法视而不见的。”李一梅认为,更明智的做法是把基于财务指标考量的基本面投资,和考虑环境、社会、治理因素的ESG投资视为一个整体,让ESG更紧密地与企业基本面结合。“就像试衣间里主镜旁边的辅镜,帮助投研人员看到传统基本面不太能看到的企业的风险和机遇,从而做出更全面审慎的决策。”

  为了做到这点,李一梅认为投资机构要加强研究颗粒度。对行业实质性ESG议题的识别,不仅停留在一级行业,更要深化到二级、三级子行业,抓住每个子行业的关键ESG风险和机遇。越下沉到子行业,越能发现ESG议题与公司经营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越能认识到这些议题对公司财务的实实在在的影响。

  李一梅以医药行业举例说到,在S(社会)维度上,华夏基金很在意的一个指标是药物的可及性,“就是说你生产的药品或器械,不仅要质量好,而且要便宜,惠及到最广大的人群。我国新药研发长期存在适应症同质化、热门靶点研发扎堆的现象,因此对于创新药企,我们会回避同质化竞争、急功近利的企业,更关注企业对罕见病和创新治疗方案的投入,不能因为市场小、研发难,就不研发。也就是说要符合‘可及性’的标准。”

  另外在电商行业,李一梅认为S维度更多考量电商平台的“普惠性”,比如有没有给中小商户平等的机会,会不会给他们设置较高的门槛。“华夏基金认为这些指标会在中长期维度对公司的营收、利润、市场份额等财务指标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在普惠性指标上表现不好的公司,短期也许会把财务指标做的更漂亮,但大概率会在某个时点被反噬。而从另一角度看,如果没有对二级、三级子行业基本面这种高颗粒度的理解,没有对中国企业的发展阶段、面临问题的洞察,是很难提出这些ESG指标的。而这,就是我想强调的ESG与企业基本面更紧密的结合。”

  ESG创新前沿有九大洞见、四大案例

  包括马蔚华和李一梅提及的前沿亮点在内,《白皮书》重点呈现的ESG投资洞见,系统归纳为以下九条:

  一是全球ESG信披共识加深,ESG监管措施全面提升;二是应对气候危机迫在眉睫,各国实施低碳转型举措;三是ESG投资市场热度不减,相关产品规模持续走高;四是国内ESG信披制度演进,以披露促管理路径渐明;五是转型金融工具及时推出,相关融资规模显著增长;六是投资机构积极参与治理,ESG尽责管理价值显现;七是生物多样性议题受重视,相关金融机制创新突破;八是国内ESG投资生态进化,各类主体参与热情高涨;九是A股公司ESG表现改善,央企发挥关键带头作用。

  为更具体呈现中国ESG投资前沿动态,《白皮书》还在具体章节中对不同的投资议题创新进行了专门阐述,既有发展进展,也有发展难题。券商中国记者梳理出与金融创新、资管投资(特别是基金公司)密切相关的五大部分,进行以下重点呈现:

  一是转型金融。金融支持转型发展路径逐渐明晰。《白皮书》显示,不同于绿色金融,转型金融服务对象主要是棕色产业和碳密集型产业,对有意愿和能力转型的活动主体,提供金融和政策支持,减少其碳排放。现阶段,转型金融主要应用于债券市场。根据气候债券倡议组织(CBI)测算,截至2022年底,全球累计发行71笔转型债券,发行规模共计125亿美元。

  随着中国转型债券标准逐步完善,我国转型金融债券规模也在快速扩大。据 Wind 数据统计,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中国境内总计发行低碳转型公司债券31只,转型债券16只,累计发行规模达377.88亿元。其中2023年第三季度较 2022年同期,累计发行数量增长67.9%,累计发行规模增长42.4%。

  《白皮书》认为,发展转型金融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必要的手段和工具,但现阶段转型金融在行业筛选、转型路径、评估方式等方面尚未形成共识,中国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转型金融的全行业标准规范,打造科学自主的低碳发展评估体系,通过建立和完善转型金融基础设施,推动转型金融在中国的全面发展。对实体企业而言,转型金融的发展为企业转型提供重要保障,需积极加强企业 ESG 信息披露。现阶段尤其是非上市企业的转型相关数据难以获取,导致监管方和金融机构难以对企业转型的意愿、能力、行动、绩效进行准确评估。

  二是金融机构尽责管理:推动ESG投资价值进一步放大。《白皮书》指出,目前,公司沟通参与(engagement)和股东投票(voting)作为开展尽责管理过程中运用最广的手段,通过沟通参与和投票的方式向被投企业表达投资者意愿。从调研结果来看,机构投资者开展尽责管理的活跃度有所提升。

  从一级市场看,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人沟通更为积极,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沟通主动性提升。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的调研结果发现,绝大多数私募股权类机构均实施公司沟通,且沟通频率较为频繁。2022年间,95.0%的股权类基金管理人均与被投企业进行主动沟通,且超五成机构每月至少沟通一次。在基金管理人绿色投资自评估的调研结果中发现,30.0%的私募证券管理人采取措施主动提升被投企业绿色绩效,较上一个评估周期比例增长17.5%。

  从二级市场看,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降低,投资者更积极进行 “用手投票”,参与股东大会投票与企业沟通的积极性有所提升。研究发现,中小股东的投票参与度增加,中国境内市场整体平均投票率从2017年的0.7%,上升至2019年的 26.2%,再到2021年的27.5%。中小股东发声意识增强,在股东决议中投反对票或弃权票的比例上升。2020年至2022年二季度末,超过10%的股东投反对票或弃权票的决议数量超1800项,占所有股东决议的3.7%,比2017年至2019年间同类型决议数量多近800项,占比高1.2%。

  三是国内市场主体在参与ESG投融资实践方面积极进取,内地公募基金市场的“半壁江山”承诺遵守PRI践行负责任投资,将ESG融入到资产管理与投资决策中。截至2023年9月底,中国内地PRI签署机构共142家,包括4家资产所有者,101家资产管理者,37家服务提供商;中国香港PRI签署机构共87家,包括3家资产所有者,75家资产管理者,9家服务提供商。

  PRI覆盖内地多数头部公募机构,负责任投资规模占比过半。截至2023年9月底,分别有32家(22.54%)公募机构和58家(40.85%)私募机构签署PRI。其中,资产管理规模排名前 20 的大型公募机构中PRI 签署方有15家,占所有公募机构PRI签署方的46.88%。自2017年国内首家公募签署PRI以来,签署PRI的公募机构所管理的资产总额从0.32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9月末的16.89万亿元,占公募基金总规模的比例逐年上扬,从3.54%上升至 58.82%,到 2021年后持续稳定在55%左右。

  《白皮书》还说到,中国内地已有半数公募基金管理人将绿色投资纳入公司战略。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中超八成基金管理人要求高管或公司级委员会对绿色投资业务负责,三类基金管理人占比相近。公募基金管理人较私募基金管理人将绿色投资纳入公司战略的占比更高,超半数公募基金管理人的公司战略中包含绿色投资。公募基金管理人绿色投资制度建设较为完善,私募基金管理人集中于研究阶段。调查结果显示,样本中多数基金管理人均开展了绿色投资研究,包括 87.0%的公募基金、74.1%的私募证券基金,以及65.4%的私募股权创投基金管理人。与私募基金管理人相比,建立投资标的评价机制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占比更高,建立正面与负面评价机制的公募基金管理人占比分别为69.6%和50.0%。私募基金管理人的环境风险控制机制建设比投资标的评价机制建设更普遍。

  四是ESG主题基金和ESG银行理财产品市场整体较为活跃,新发产品数量和存量规模均呈现上升趋势。《白皮书》显示,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内地市场新成立ESG主题基金57 只,成立规模合计248.18亿元。这些基金相对偏好采取主动管理形式,但平均成立规模相近,其中主动型基金38只(占比 66.7%),平均成立规模4.38亿元;被动型基金19只(占比33.3%),平均成立规模4.31亿元。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ESG基金份额为2172.17亿份,较2022年底净增245.52亿份。相较于2022 年,2023年ESG基金份额同比增长迅猛,前三季度同比增长率分别为 19.65%、34.49%、27.66%,远高于公募基金市场的同比增长率(5.28%、6.73%、4.35%)。

  五是ESG主题公募基金发展进一步探索。《白皮书》也提及,虽然中国境内的ESG主题公募基金规模在2023年已增至3000亿左右规模,但这仍只占到非货公募基金市场的2%左右,相较于全球资管规模中近1/3采用ESG投资的比例差距明显。为此,《白皮书》提出两条可行的行动路径:在投资侧,探索将ESG与传统投资分析实现更深度的融合。在募资侧,推出更多与广大投资者需求相匹配的ESG产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白皮书》指出,目前国内ESG公募基金市场中,个人投资者仍是主力,持有比例占市场近八成,且持有规模呈上升趋势。因此,了解个人投资者对于ESG 投资的真实理解和潜在需求,并有选择地纳入产品设计和说明,以及在ESG产品发行及管理阶段与投资者就 ESG 议题进行有效沟通和意见交流——这或许是基金公司发展ESG投资业务时要应对的新挑战,同时也是投资者ESG理念教育和需求培育的关键一环。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责任编辑:65
原标题:马蔚华、李一梅发声!ESG投资进入“深水区”,下一步如何创新?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发布此内容旨在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举报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

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描二维码关注

东方财富官网微信


扫一扫下载APP

扫一扫下载APP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908328号 经营证券期货业务许可证编号:913101046312860336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021-61278686 举报邮箱:jubao@eastmoney.com
沪ICP证:沪B2-20070217 网站备案号:沪ICP备05006054号-11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0120号 版权所有:东方财富网 意见与建议:4000300059/952500